第194章 作家也有组合?_1990:从鲍家街开始
新笔趣阁 > 1990:从鲍家街开始 > 第194章 作家也有组合?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94章 作家也有组合?

  听了一会儿,周彦的传呼机收到了华扬的消息,他就跟余桦他们说了声,自己回到办公室给华扬回电话。

  电话接通之后,周彦问道,“啥事啊,华总。”

  “一个好消息,霓虹的集英社联系我们,想要为你出版,你要是有意向的话,我把你电话给他们。”

  周彦挑了挑嘴角,原来是集英社,去找余桦跟史铁笙的应该也是他们。

  “嗯,没问题,就把我联系方式给他们吧,如果他们今天下午能够联系我,就把我工作室办公室的电话给他们。”

  “你现在在工作室啊。”

  “嗯,我就在办公室给你打的电话。”

  “好的,没问题,我跟他们说,直接联系你。”

  电话挂了之后,周彦又回到练功房,大概又过了半个小时,小李过来跟周彦说,有电话进来,他点点头,又去办公室接电话。

  “你好。”

  对方听到周彦的声音,笑着说道,“你好,周彦先生,我是霓虹集英社的委托人陈洪恒,集英社委托我跟你这边联系,希望能够为你出版你名下的《树洞》、《镇长之死》以及《清水里的刀子》三篇。”

  周彦直接问道,“你们是不是已经跟余桦还有史铁笙联系过了?”

  “没错,周彦先生,我这边确实已经联系过余桦先生跟史铁笙先生,并且已经跟他们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集英社的想法是,专门为你们三位做一本集,余桦先生那边收录《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及《河边的错误》,史铁笙先生那边收录《命若琴弦》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周彦直接问道,“签多少年,版税多少,首印多少?”

  陈洪恒快速回答,“签十年,版税百分之十,其中你百分之五,余桦先生百分之三,史铁笙先生百分之二,首印三万册。”

  “十年太长,百分之十太少,首印三万册也少了。”

  陈洪恒解释道,“霓虹这边的市场,版税基本上都是百分之十,首印三万册……如果你觉得少的话,可以提到四万册。”

  周彦知道,正常版税都是百分之十,好一点的能谈到百分之十一或者十二。

  但是集英社之所以想要做这个合集,主要也是因为有噱头,之前他们几个在将军坨的那段录像带,卖得还不错,而且周彦的名气又大,这本书的销量自然不会太差。

  集英社本来就是综合类的出版社,不赚钱的业务他们不会做。

  现在是集英社主动找他们,既然如此,这个条件周彦就不满足了。

  他想了想,直接开价道,“签五年,首印八万册,版税十个点为基础,销量每多十万册,就提一个点,最高百分之十六。这个条件集英社如果同意,那就没有问题,如果不同意,那就算了。”

  陈洪恒沉默了,因为周彦说的这个条件,他没办法做主。

  沉吟片刻,陈洪恒说道,“那我先跟集英社那边联系一下,看他们是否愿意同意这个条件。”

  “好的,你去问问吧,我这个条件也不算很高。”

  “嗯,我会尽快回复的。”

  “快不快的无所谓,如果他们不愿意的话,陈总你可以好好劝一劝他们嘛。跟他们说说,余桦跟史铁笙在国内的名气,而且我跟你透露一个消息,余桦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现在正在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而且很有可能有所斩获。这个奖过两天就会公布,到那个时候,可未必就是这个条件了。”

  “好,明白了,我一定会尽力去劝说他们的。”

  陈洪恒说完这句话之后,忽然感觉有点古怪,他明明是集英社委托的,拿的也是集英社的钱,怎么感觉是在帮周彦去跟集英社谈呢?

  嗐,算了给谁帮忙都一样,主要还是促成他们的合作。

  这边陈洪恒挂了周彦的电话之后,就迅速跟集英社那边联系了。

  起初听到这个条件的时候,集英社那边是不同意的,他们觉得有点高了,分阶梯版税确实可行,但最高只能提到百分之十四,首印八万降到六万。

  这个时候,陈洪恒就开始发挥了,他把《活着》正在参加电影节的事情跟集英社那边说了,并告诉他们《活着》今年很有可能会拿奖。

  集英社得到消息,便快速去进行核实。

  确定这个消息是真实的,集英社也非常果断地答应了这个条件。

  他们当然也不确定《活着》是否能够在戛纳电影节上拿到奖,但是他们愿意去赌,而且赌本还不高,不过是把阶梯版税最高往上提两个点,首印多两万册而已。

  如果《活着》电影真能够在戛纳电影节上有所斩获,这点付出根本不算什么。

  陈洪恒再次给周彦打电话的时候,周彦他们已经听完音乐,回到办公室,正在讨论晚上去哪儿吃饭。

  “晚上去吃涮羊肉吧,我知道一家……”

  周彦话说到一半,电话响了起来。

  “我接个电话。”

  周彦将电话接起,“喂。”

  对面传来陈洪恒高兴的声音,“周彦先生,原本集英社那边是不同意你那些条件的,还坚持只给百分之十的版税和首印四万册,但是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是让他们改变了主意。现在他们已经同意你这边的要求,不过这个阶梯版税后续增长的部份你看怎么分?多出来的都算作你个人的么?”

  “不用,不管版税点多少,都按照原本的比例来分,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二十。”周彦说道。

  “好的,那我再去跟余桦先生还有史铁笙先生确认一下,如果他们没有问题,我就把合同给拟出来,找个时间咱们签约。”

  “你不用麻烦了,他们都在我这里。”

  说着周彦把免提打开,然后朝着余桦跟史铁笙招了招手。

  余桦推着史铁笙走到电话旁边。

  “谁啊?”余桦问。

  电话那头陈洪恒说道,“余桦先生,史铁笙先生,我是陈洪恒,之前联系过你们。”

  “哦,陈总啊。”

  “叫我小陈就行了,是这样的……”

  随后陈洪恒就把跟周彦谈好的条件给余桦他们说了,对于这个条件,余桦他们当然没有任何异议。

  虽然版税周彦占大头,但也很正常,先不说集英社主要是冲着周彦的名气,单说这部合集里面,周彦的篇幅占比也最高,这个分成比例,也基本上跟字数占比吻合。

  确定没有问题之后,约好过几天签合同,快挂电话的时候,周彦又问了一句,“我们这部合集,叫什么名字?有定下来么?”

  “集英社那边定的是《中国优秀合集》,你们如果有其他想法,可以提出来。”陈洪恒说道。

  周彦看了看余桦他们,说道,“我们商量一下吧,回头给你答复。”

  “好的,等你们消息。”

  等到电话挂了之后,余桦撇嘴笑道,“咱们现在是不是跟小汪他们一样,也算是个组合了。”

  史铁笙摇着轮椅往茶几边上走,“只听说乐队搞组合,倒没听过作家还有组合的。”

  “也不能说没有,以前什么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那不都是组合么?”

  “那都是后人给起的名字。”

  “真是正儿八经的组合,那怎么可能有。”余桦说道。

  其实周彦还真听说过作家组合这种东西,后来写青春伤痛文学的饶雪漫就跟另外两个女作家弄过一个作家组合。

  当时这个组合挺有噱头的,号称什么第一个作家组合,周彦也关注过。

  后来这个组合很快就散了,不过组合的时候热热闹闹,解散的时候周彦却没听到什么消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饶雪漫还跟人搞过组合。

  作家搞组合,那纯属是瞎闹,更多的也是为了搞噱头。

  余桦提起组合,也是因为觉得有趣而已。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8266.com。新笔趣阁手机版:https://m.238266.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