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大清粮道官:狠起来,我们踏马的连自己人的军粮都敢烧!_大清话事人
新笔趣阁 > 大清话事人 > 267 大清粮道官:狠起来,我们踏马的连自己人的军粮都敢烧!
字体:      护眼 关灯

267 大清粮道官:狠起来,我们踏马的连自己人的军粮都敢烧!

  第268章大清粮道官:狠起来,我们踏马的连自己人的军粮都敢烧!

  于运和表情狰狞,砰的一拍桌子:

  “本官看了历年的账目,直属督粮道衙门的4座官仓当中理应还有15万石细粮,7万石粗粮。”

  “尔等推三阻四,可是账目有亏?”

  见主官如此直接,下属们意识到这一关很难过了。

  一老吏出列,拱手道:

  “道台,如今青黄不接。最多再等1个月,等秋粮入库就好了。

  “本官问的是清江浦粮仓里的存粮为何不能调?”

  老吏叹了一口气,凑上去轻声说道:

  “回大人,库里现在没粮了。”

  “什么?”于运和从椅子上弹跳了起来,一把揪住老吏,“20几万石粮全贪墨了?你们有几个脑袋?”

  ……

  “本官是新上任,大不了一拍两散,把天捅破:。”

  ……

  “嘉亲王可以杀了粮道衙门所有同仁。但是新官上任还是一样。否则,亏空谁来补齐?福祉谁来分配?”

  ……

  “大人,如此一来今年可就白忙活了。”

  于运和的脸色刷的煞白,直摆手:

  众人叽叽喳喳:

  大堂一片死寂。

  老吏的眼珠子一转,凑上前,耳语了几句。

  督粮道衙门,走夜路遇上鬼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于运和眼睛通红,压力之下连续两夜没合眼。

  扬州府管粮通判,姓金,是督粮口的老人。

  于运和目瞪口呆,突然他感觉一股寒气从背后冒起。

  “于大人乃世家贵公子,不了解底下衙门的运转规格。粮道衙门高抛低吸,乃是圣祖爷时期传下来的规矩。”

  “大人消消气,下官们都知道您说的是气话。这件事要细论起来,粮道衙门一点错都没有。”

  大清朝官场没有秘密。

  “每年青黄不接时,粮价最高。弟兄们就把库里的粮卖出去,换成银子。过一两个月,秋粮大规模上市,粮价最低。这个时候再花银子买粮,一来一回,就能凭空挣好多的银子。”

  下属们那毫不掩饰的鄙夷眼神,似乎在嘲讽自己是个胳膊肘向外拐的督粮道。

  大清朝的官吏们虽然不懂金融为何物,却真正的把金融玩的炉火纯青。

  于运和的口气也缓和了许多,愁眉苦脸道:

  “那你的意思,错误都在嘉亲王?”

  “那你们说怎么办?”

  “嘉亲王那边催促的紧。我们若一粒米都运不过去,到时候都得掉脑袋。你们先拿银子赎回一批粮食,押运到皖北前线解燃眉之急。”

  他略一思索,出列劝阻道:

  “于大人也莫慌。这件事您听我们的就成。朝廷的刀落下来,下官们先上刑场。”

  “是啊是啊,这真不能怪弟兄们。不止咱们粮道衙门这样做,大清朝所有的粮道私下都是这么做的。”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金通判继续说道:

  各府的管粮同知、管粮通判心怀鬼胎,纷纷来打听消息。

  他指着这些下属骂道:

  众人纷纷点头,立场十分鲜明。

  有什么难的,无非四字:高抛低入。

  整个督粮道衙门如此团结,该不会先把自己这个主官灭口吧?

  “对。”

  “这银子挣的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众人点头如捣蒜。

  于运和也意识到自己触犯了众怒。

  “无论如何你们先凑出一两万石粮食稳住皖北的大军,再晚上三五天,纸里就真的包不住火了。”

  ……

  老吏讪笑道:

  “大人别急,粮都在,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道台,谁能料到突然出了这事呢?”

  “诸位同僚,都散了吧。本官再琢磨琢磨。”

  出了衙门,通判老金成了众人的主心骨。

  “金大人,你说怎么办?”

  “我们都听你的。”

  老金拱手道:

  “诸位同僚,于道台年轻不敢担事,我老金敢。想让咱们赎买回库粮,这是不可能的。”

  众人连声叫好。

  “不过,嘉亲王督师皖北,若是我们一味死扛,估计会死很多人。”

  ……

  众人默然,知道这是实话。

  一个年轻的亲王很容易被激怒,从而做出过激行为。

  老金轻轻的说道:

  “选一位押运通判出来吧。牺牲他一人,保住所有人。”

  “老王,您说呢?”

  扬州管粮通判王九槐,脸色刷的一下惨白,浑身战栗甚至站不稳脚跟。

  众人怜悯的望着他。

  朝廷有规制:

  每年各省从管粮通判当中选一人,作为押运通判,负责本省的漕粮进京。

  这是一项风险很大的工作,稍有纰漏,就会获罪。

  当然了,风险大收益也高。

  如果某人连续三次押运漕粮数量无亏,那立马可升一级!表现突出者甚至能够获见天颜面。

  ……

  王通判去年押运江北3府的漕粮,途中丢失了2成。

  押运兵丁一直未曾离岗,也未曾遇上水贼。但满载的粮船莫名其妙的空了许多。

  驻通州的仓场总督暴跳如雷,没有立刻杀他,是想让他回去补齐一些亏空,然后再酌情流放。

  这一年内,

  各方查访无果。去年的押运到底被谁暗算了,到现在还是个未解之谜。

  原本胖乎乎的他瘦成了一根麻杆。

  ……

  王九槐两行热泪,哽咽了半天开口道:

  “诸位,可别亏待了我的家人。”

  老金很严肃的点点头:

  “规矩大于天。你就放心去吧。”

  众人也连忙拱手,齐刷刷的行礼。

  当天,督粮道衙门就开始忙活了起来。

  于运和收到了一份书面汇报,他又是一夜未睡,次日默默的盖章签字。

  清江浦码头,

  背负粮袋的苦役来回忙活,船队挂起了“奉旨督粮”的旗帜,宣布满载起航。

  只不过那吃水线怎么看怎么不像满载。

  ……

  扬州府王通判反而释然了。

  步履轻快,满脸红光,和众人打招呼。

  知情人说,老王在一家暗门子里待了两天两夜,没出门!

  上船时还带着十几坛子老酒,毫无官威,和船上的水手、兵丁们酗酒,称兄道弟,放浪形骸。

  船至洪泽湖,

  照例在西岸边停泊,王通判下令,船只密密麻麻挨着防贼。

  夜间突然失火,火借风势一下子把整个船队都烧成了火球。

  押运兵丁,水手纷纷跳水求生。

  他们游到岸边,亲眼目睹了癫狂的王通判站在船上大喊:

  “扬州府通判王九槐,押运粮草途遭细作纵火。对不住皇上,对不住朝廷,没脸逃生。”

  喊完了,张开双臂冲进了火海。

  这一幕现场有数百人证。

  总之,“数万石粮草”在大火中被烧为灰烬,沉入湖中。

  ……

  报信的人,兵分两路。

  一路去皖北军中,一路回淮安府。

  之后,督粮道衙门又将此事汇报给布政使衙门、江北大营、还有京城。

  由于案发地是安徽省泗州。

  所以这桩失火大案,又卷入了一个倒霉鬼,泗州知州!

  而督粮道衙门,一口咬定责任者是押运官!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8266.com。新笔趣阁手机版:https://m.238266.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